奠基晶圆代工的黄金14天!从一件IC设计大厂建造案,张忠谋亲揭护国神山的萌芽起点

奠基晶圆代工的黄金14天!从一件IC设计大厂建造案,张忠谋亲揭护国神山的萌芽起点

引言

“我与命运有一个约会!”这句话在上世纪中期,常常从美国人口中听到。对于张忠谋来说,他的一生中有两次与命运的约会,一次是1958年从波士顿到德州仪器的赴约,另一次是1985年决定离开美国来到台湾。这两次约会,都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而第二次赴约,他原本以为地点是工研院,但命运告诉他,真正的约会地点是台积电。

黄金14天的起点

1985年8月21日,张忠谋刚刚接任工研院院长,方前院长就交给他一张纸,上面列出了“要办事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家华裔美商创办的IC设计公司——国善、茂矽和华智,它们要求政府出资为每家建晶圆厂。当时,建一座晶圆厂至少需要几千万美元,三座就需要一亿美元以上。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张忠谋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但方前院长似乎并不满意这个答案。

第二天,张忠谋找来了胡定华副院长江电子所所长史钦泰,询问他们为何不能直接拒绝这三家公司的无理要求。胡、史二人表示,政府已经投入巨资给工研院研究IC,现在有现成的IC公司要求政府资助建厂,政府为何不帮忙?他们认为,政府不能只说“不”,需要给出一个“交代”。

共同晶圆厂的构想

在接下来的两周里,张忠谋深入思考了这个问题。9月4日,李国鼎政委召集了一次会议,张忠谋在会上提出了“共同晶圆厂”的观念。李政委对这个答案表示满意,并决定召集更多人一起讨论。三天后,李政委再次召开会议,这次有谢森中、张耀东和江万龄参加。会议中,张忠谋再次阐述了他的“共同晶圆厂”观念,得到了谢和张的赞同,但江表示国善仍希望有自己的晶圆厂。

李政委决定让张忠谋准备对俞国华院长的简报。当天下午,李政委兴奋地告诉张忠谋,俞院长已经答应在9月10日下午四点半听取他的报告。

专业晶圆代工模式的诞生

从8月21日到9月4日的这14天,可以说是张忠谋一生中创新价值最高的两周。在这段时间里,他将自己过去20多年经营半导体的经验,以及对工研院IC计划的观察和了解,整理、综合起来,提出了“专业晶圆代工”(Dedicated Foundry)的商业模式。

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稍具规模的IC公司都是“垂直整合型”(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 IDM),业务范围包括IC设计、晶圆制造、IC营销等。而台积电的商业模式则是专注于晶圆生产,特别是成熟技术的生产。这种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可靠的交货,以及与客户建立的伙伴关系。

个人经验与感受

作为工研院院长,张忠谋深知工研院的强项和弱点。IC设计能力低,晶圆制造技术落后,但晶圆生产的良率优异。因此,他决定将新公司的商业模式定位为“专业晶圆代工”,专注于成熟技术的生产,并逐步提升技术水平。

在构想新公司的经营策略时,张忠谋意识到,新公司的市场主要在美国,其次是欧洲和日本,台湾市场相对较小。因此,新公司的总经理必须有能力开拓美国市场。

结语

张忠谋的这次赴约,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也改变了台湾乃至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台积电的“专业晶圆代工”模式,不仅为台湾半导体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张忠谋的这次创新,无疑是台湾半导体产业乃至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里程碑。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