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本到赛道:香港学生用实力打破“死读书”标签
标题:从书本到赛道:香港学生用实力打破“死读书”标签
引言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香港学生常常被贴上“死读书”的标签。然而,梁省德中学的车队“Prism”即将在沙特阿拉伯举行的F1迷你车世界赛中,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香港学生不仅擅长学术,更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
个人经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亲眼见证了“Prism”车队的成长历程。从最初的设计构思到最终的赛车制造,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和创新。我记得在一次团队会议上,项目经理陈慧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赛车的外观设计成流线型,以减少风阻。这个想法不仅需要深厚的物理知识,还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最终,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赛车在测试中表现出色,速度和稳定性都达到了预期目标。
感受与想法
“Prism”车队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们在技术上的突破,更在于他们展现出的团队精神和领导力。李驊璋作为制造与设计工程师,不仅运用了他在物理和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还通过实际操作提升了自己的技能。陈慧珊则在团队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展现了出色的才能,她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功筹集到了15万元的赞助经费。
挑战与机遇
筹集资金的过程充满了挑战。陈慧珊回忆说,她曾在两周内打了100多个电话给潜在的赞助商,尽管只有少数几家公司愿意合作,但她并没有气馁。她明白,作为学生团队,他们的商业价值有限,但他们通过将赞助商的品牌带到世界赛场上,为赞助商提供了宣传的机会。这种商业思维和执行力,正是他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
教育的新视角
梁省德中学校长植文显的观点让我深有感触。他认为,传统学科和多元学习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通过参与“F1 in Schools”项目,学生们不仅提升了学术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领导力和创新思维。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正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
“Prism”车队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梁省德中学已经着手培育新的“种子车队”——Neon,他们希望在下一次比赛中继续为香港争光。这种持续的创新和实践精神,正是香港学生打破“死读书”标签的关键。
结语
“Prism”车队的故事告诉我们,香港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学术基础,更有无限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他们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香港学生不是“死读书”,而是具备全面发展的潜力。让我们期待他们在F1迷你车世界赛中的精彩表现,也期待更多香港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
—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Prism”车队的故事,展现了香港学生在创新和实践方面的能力,打破了传统的“死读书”标签。文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既有个人经历的分享,也有对教育模式的深入思考,适合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