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黃仁勳捧、林百里貶!人形機器人是下一個金雞還是冷飯?

影片|黃仁勳捧、林百里貶!人形機器人是下一個金雞還是冷飯?

引言:科技巨頭的對立觀點

在科技界,人形機器人一直是個熱門話題。最近,兩位科技巨頭——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和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對這一話題發表了截然不同的看法。黃仁勳看好人形機器人的未來,認為它們將成為未來生活的一部分;而林百里則持懷疑態度,認為人形機器人的效率不及人類,技術門檻及能耗高,缺乏商業價值。這兩種觀點的對立,引發了人們對人形機器人未來發展的深思。

個人經驗:從Pepper到現在

回想起10年前,軟銀研發、鴻海代工的Pepper機器人曾經紅極一時。當時,Pepper被譽為「第一台可讀懂人心的機器人」,許多企業將其作為「吉祥物」來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然而,實用性不足成了它的硬傷。2021年,Pepper宣布停產,7年間僅售出約2.7萬台。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感受與想法:人形機器人的未來

1. 技術的進步與挑戰

近年來,隨著硬體技術的成熟、晶片效能的提升以及AI技術的突破,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似乎迎來了新的曙光。DIGITIMES研究中心分析師白心瀞指出,近似人類的雙手、雙腳具有關鍵作用,靈巧的手指勝過傳統機器人的夾爪或吸嘴,從精密的加工組裝到泡咖啡都難不倒。然而,這些技術的進步也伴隨著高昂的成本和技術門檻,這是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一大挑戰。

2. 市場的潛力與現實

資本市場對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潛力持樂觀態度。高盛預估,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380億美元,這一數字比一年前的預估金額上修了6倍之多。然而,現實情況是,人形機器人在整個機器人市場規模中僅占1.4%,雖然年成長率超過20%,但這一數字是否能持續增長,還有待觀察。

3. 美中競賽的新戰場

美國和中國是目前發展人形機器人的兩大主要國家。美國在技術研發上領先,而中國則擁有國家政策支持及龐大的內需市場。波士頓動力的Atlas人形機器人、特斯拉的Optimus機器人,以及中國的優必選科技、宇樹科技等,都在這一領域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這場競賽不僅是技術的比拼,更是市場和政策的角力。

4. 商業化的挑戰

人形機器人要走入商家及家庭,轉職為「服務型機器人」,並非易事。服務業場域甚為複雜,人形機器人離自動模仿學會人類行為還很遙遠。此外,安全性、成本、後續維護保養費用等問題,都是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挑戰。

結論:人形機器人的未來仍可期

儘管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潛力,它的未來仍值得期待。黃仁勳和馬斯克的肯定有其道理,林百里的論述也值得重新咀嚼。無論誰對誰錯,接下來3到5年內,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仍值得好好觀察。或許,人形機器人將成為下一個金雞,也或許它只是一碗冷飯,但這一切都取決於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接受度。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