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警方推出的全英首款臉部辨識程式「OIFR」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爭議。這項技術允許警察使用智慧手機快速辨識某人的身分,並且能夠處理無生命跡象、失去意識或拒絕提供身分的情況。南威爾斯警局已經有70名警員參與測試這項新技術。

英國警方推出的全英首款臉部辨識程式「OIFR」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爭議。這項技術允許警察使用智慧手機快速辨識某人的身分,並且能夠處理無生命跡象、失去意識或拒絕提供身分的情況。南威爾斯警局已經有70名警員參與測試這項新技術。

技術的優勢
臉部辨識技術的引入被認為有助於警方更快速地確認身分,尤其是在處理失去意識或死亡人士的情況下,能夠及時通知家屬。此外,對於被通緝的犯罪分子,這項技術可以迅速協助逮捕和拘留。如果發生誤認身分的情況,警方也能夠迅速糾正,無需將當事人帶往警局。

警方強調,這項技術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拍攝的照片不會被保存,並且只有在重大風險的情況下,才會在住宅、學校、醫療機構和宗教場所等私人場所使用。

隱私與人權爭議
然而,這項技術的推出也引發了對隱私和人權的擔憂。關注公民自由和隱私的團體「Big Brother Watch」強烈批評這項技術,認為它造成了公民權利與警方權力的嚴重失衡。發言人Jake Hurfurt指出,英國法律規定,除非有正當理由,任何人都不需要向警方證明身分,但這項未經監管的監控技術威脅到了基本人權。

另一個公民團體Liberty也批評這項技術嚴重侵犯了隱私、資料保護法和平等法,呼籲政府應盡快引入保障措施,避免以公民自由為代價。

警方的回應
南威爾斯警局助理警務總長Trudi Meyrick表示,臉部辨識技術提升了警方準確辨認個人身分的能力,但強調只會在必要和適當的情況下使用,以保障個人或公眾安全。助理警務總長Nick McLain則認為,科技是有效執法和公共安全的重要一環,警方有嚴格的審核機制,確保使用符合法律和大眾利益,並且測試結果顯示沒有發現種族、年齡或性別偏見。

結論
這項技術的推出無疑為警方提供了更高效的工具,但同時也引發了對隱私和人權的深刻擔憂。如何在科技進步與公民自由之間找到平衡,將是未來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