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的營運成本問題,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根據外資麥格理的研究,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營運成本可能比台灣廠高出30%。這一問題不僅影響到台積電的利潤,也凸顯了美國在建立半導體供應鏈方面的挑戰。
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的營運成本問題,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根據外資麥格理的研究,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營運成本可能比台灣廠高出30%。這一問題不僅影響到台積電的利潤,也凸顯了美國在建立半導體供應鏈方面的挑戰。
成本差異的原因
1. 供應鏈問題:晶片製造是一個高度複雜的過程,需要精確的工具和多種化學材料。台積電等大型晶圓廠需要穩定的化學材料供應,以確保生產的連續性和利潤。然而,美國在建立這些化學材料供應鏈方面面臨困難,導致成本增加。
2. 規模經濟不足:台灣和日韓是全球半導體製造的中心,這些地區的化學材料供應商能夠輕易滿足需求。然而,美國的晶片業尚未達到足夠的規模經濟,這使得化學材料供應商對赴美設廠持保留態度。
3. 運輸成本:由於缺乏當地通過認證的化學材料供應商,台積電不得不從台灣運送化學材料到美國,這不僅增加了運輸成本,甚至運費可能超過化學品的成本。
對利潤的影響
這些高成本可能導致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廠的4奈米製程利潤減少1%~2%。這對台積電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尤其是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
其他地區的比較
相較之下,台積電在日本設廠的成本雖然也比台灣高10%,但由於日本有本地公司能夠提供化學材料,且主要生產成熟製程(如22奈米),因此成本壓力相對較小。
張忠謀的觀點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早在2021年就指出,美國製造晶片的成本高於台灣,且美國的補助只是短期方案。他認為,台積電在台灣的工廠憑藉長期的成本優勢和勞動力,仍具有最佳的競爭力。
結論
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的高成本問題,不僅反映了美國在半導體供應鏈建設上的挑戰,也凸顯了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重要地位。未來,台積電如何在這些挑戰中找到平衡,將是其全球布局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