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越与小米:同岁不同命,造车梦的冰火两重天

标题:极越与小米:同岁不同命,造车梦的冰火两重天

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依旧风起云涌,几家欢喜几家愁。比亚迪、理想等车企销量节节攀升,成为市场的明星;而一些新势力却陷入困境,逐渐被市场淘汰。极越汽车,这个与小米汽车同岁的新势力,如今却爆雷,成为舆论的焦点。从高调亮相到陷入困境,极越的造车之路充满了戏剧性,也让人不禁感叹:同是互联网巨头跨界造车,为何命运如此不同?

极越的起点:百度的造车梦

时间回到2021年,百度高调宣布进军汽车行业,与吉利合作成立集度汽车。当时,百度负责AI技术赋能,吉利提供SEA浩瀚架构,双方分工明确,似乎一切都在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集度汽车的成立,标志着百度正式踏入造车领域,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然而,同年3月,小米也宣布造车,两大互联网巨头的入场让市场充满了期待。百度凭借在AI和智能驾驶领域的积累,加上吉利的制造实力,一度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造车新势力之一。

从集度到极越:高调亮相背后的隐忧

集度汽车的发展速度可谓快马加鞭。2021年3月成立,2022年6月首款概念车ROBO-01亮相,2023年10月探月限定版上市。然而,这些高调的亮相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集度汽车迟迟未能完成工信部车型申报,量产进度陷入停滞,甚至传出因资质问题无法参展的传闻。

2022年,百度通过工商变更,将集度汽车转变为全资子公司,随后在2023年8月成立了“杭州极与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极越汽车的生产制造交由吉利旗下的极氪工厂负责,而极越则聚焦于产品研发和智能化技术。至此,百度、吉利、集度、极越之间的关系逐渐清晰:百度负责技术,吉利负责制造,极越则是二者的融合。

极越01:从希望到争议

2023年10月,极越01正式上市,这款带着百度AI技术和吉利制造工艺的新车,一度被寄予厚望。然而,极越01的设计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取消传统档把、车门把手、转向灯拨杆等“超前设计”,虽然体现了汽车机器人的风格,但也让不少用户感到难以适应。

此外,极越01的定价也存在问题。24.99万-33.99万元的售价,在同级别车型中并没有太大竞争力。尽管随后降价3万元,并提供了一年免费智驾等优惠,但销量依旧惨淡,1月销量甚至只有100多台。

极越07:折戟沉沙

在极越01未能打开市场的情况下,极越在2023年9月推出了极越07。19.99万元的起售价和丰富的配置,似乎吸取了上一代的教训,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超预期。小鹏P7+的推出,直接抢走了极越07的风头,使其首月销量仅为927台。

极越07的设计问题依旧存在,取消车门把手等“反人类设计”让消费者望而却步。与此同时,极越的品牌影响力也未能跟上市场的步伐,销量表现让人担忧其可能存在的暴雷风险。

突传暴雷:CEO遭围堵

2023年12月,极越汽车因拖欠供应商36万元资金未支付,迅速成为舆论焦点。有消息称,极越拖欠了运营商车联网的费用,吉利甚至停止了为其代工车辆。极越官方随后发布公开说明,表示公司遇到了困难,但会坚持核心技术的长期投入,并进行内部调整。

然而,极越的困境并未因此缓解。有员工透露,极越CEO夏一平在内部会议上表示,11月社保无法缴纳,员工需自行解决。随后,夏一平被员工围堵在上海总部办公室,要求解决社保问题。这一事件让极越的内部问题彻底暴露在公众面前。

同岁不同命:小米与极越的对比

与极越同岁的小米汽车,如今月销量已稳定在2万台以上,新车型也在按部就班地规划中。而极越却陷入了一地鸡毛的困境,让人不禁唏嘘。

小米汽车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迅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而极越虽然背靠百度和吉利两大巨头,但在产品设计、市场定位和品牌建设上却屡屡失误,最终导致了如今的局面。

总结:新势力的淘汰赛

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新势力的淘汰赛已经打响。极越的爆雷,再次提醒消费者:在选择新势力车企时,实力雄厚或销量靠前的品牌可能更加安全。

虽然极越表示已经展开自救,但前景依旧不容乐观。与小米汽车的成功相比,极越的造车之路充满了坎坷与波折。或许,这场造车梦的冰火两重天,正是市场竞争的真实写照。

个人感受:造车不易,且行且珍惜

作为一名关注新能源汽车的普通消费者,我深刻感受到造车行业的残酷与不易。极越的爆雷,不仅是其自身问题的集中爆发,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从极越的案例中,我看到了一个新势力车企在产品设计、市场定位和品牌建设上的诸多不足。虽然极越背靠两大巨头,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相比之下,小米汽车的成功则证明了品牌影响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只有真正理解消费者需求、具备强大资源整合能力的车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结语:造车梦的反思

极越与小米,同岁不同命。一个高调入场,却陷入困境;一个稳步前行,逐渐成为市场的明星。这场造车梦的冰火两重天,不仅是对极越的警示,也是对整个行业的反思。

造车不易,且行且珍惜。希望未来的新势力车企,能够在市场的洗礼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