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嫌弃到追捧:安卓厂商为何纷纷“上岛”?
标题:从嫌弃到追捧:安卓厂商为何纷纷“上岛”?
—
还记得去年苹果发布iPhone 14 Pro系列时,那个被戏称为“药丸”的灵动岛设计吗?当时,网友们对这个新设计可谓是吐槽声一片,甚至有人调侃说:“这不就是安卓玩剩下的吗?”然而,短短一年时间,安卓厂商们却纷纷开始“上岛”,从ColorOS的流体云到OriginOS的原子岛,再到HarmonyOS的实况窗,仿佛一夜之间,灵动岛成了手机圈的“香饽饽”。
这不禁让人好奇:曾经被嫌弃的灵动岛,为何如今成了安卓厂商争相模仿的对象?今天,我想从个人经验出发,聊聊这个话题,或许能给大家一些新的思考。
—
一、灵动岛的“嫌弃史”:从吐槽到理解
去年,当我第一次看到iPhone 14 Pro的灵动岛设计时,我的第一反应也是:“这设计也太丑了吧?”毕竟,苹果从iPhone X开始就一直在用刘海屏,好不容易等到iPhone 14 Pro换成了“药丸屏”,结果又搞出一个灵动岛,感觉像是设计师在“偷懒”。
更让我不解的是,苹果还为这个“药丸”设计了一堆交互和动画,美其名曰“灵动岛”。当时,很多网友也和我一样,觉得这设计毫无新意,甚至有点“强行创新”的味道。前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更是直接开喷,称苹果的工业设计越来越烂,逼得UI设计师不得不想出灵动岛这样的“邪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慢慢理解了灵动岛的意义。它并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如何在保留前置摄像头和传感器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屏幕显示区域的遮挡。
—
二、安卓厂商的“上岛”之路:从观望到跟进
有趣的是,就在苹果灵动岛发布后不久,安卓厂商们却开始纷纷“上岛”。比如,OPPO的ColorOS 14推出了“流体云”,vivo的OriginOS 5推出了“原子岛”,华为的HarmonyOS 4则推出了“实况窗”。这些功能虽然名字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在模仿苹果的灵动岛设计。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些安卓厂商的“上岛”功能,不仅没有被用户嫌弃,反而收获了不错的口碑。比如,ColorOS的流体云可以通过动画和交互,让用户更直观地查看通知和进度;OriginOS的原子岛则通过小窗形式,让用户在不离开当前界面的情况下,快速处理任务。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安卓厂商没有第一时间跟进灵动岛,而是等到苹果发布后才纷纷“上岛”呢?
—
三、适配成本:安卓厂商的“无奈之举”
其实,安卓厂商没有第一时间跟进灵动岛,并不是因为他们看不上这个设计,而是因为适配成本太高。
首先,苹果每年只推出几款手机,适配起来相对容易。而安卓厂商为了抢占市场,每年需要推出几十款手机,如果每款手机都要适配灵动岛,工程量会非常大。其次,安卓系统的底层架构和第三方应用的适配问题,也让灵动岛的实现变得更加复杂。强行适配可能会导致系统不稳定,用户体验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安卓厂商们选择了观望。他们先看看苹果的灵动岛效果如何,再决定是否跟进。而当他们发现灵动岛不仅没有被用户嫌弃,反而提升了用户体验时,自然也就纷纷“上岛”了。
—
四、灵动岛的意义:弱化打孔,提升体验
那么,灵动岛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在我看来,它的最大作用就是“弱化打孔”。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手机屏幕基本上都是全面屏设计,但为了保留前置摄像头和传感器,厂商们不得不在屏幕上开一个孔。这个孔虽然不大,但总是会遮挡一部分屏幕显示区域,影响观感。
而灵动岛的设计,就是通过动画和交互,让这个孔“活”起来。比如,当你打车时,灵动岛会显示车辆的实时位置;当你播放音乐时,灵动岛会显示播放进度和控制按钮。这样一来,打孔就不再是一个“碍眼”的存在,反而成了一个实用的功能区域。
—
五、灵动岛的未来:过渡方案还是终极设计?
当然,灵动岛并不是完美的设计。它只是一个过渡方案,目的是在真全面屏技术成熟之前,尽量减少打孔对屏幕显示的影响。
目前,手机厂商们正在探索两种真全面屏方案:升降式结构和屏下摄像头。但这两种方案都有明显的缺陷。升降式结构会让手机变得笨重,而且容易进灰;屏下摄像头虽然可以隐藏摄像头,但成像质量会大打折扣。
所以,在真全面屏技术成熟之前,灵动岛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它不仅弱化了打孔的存在,还提升了用户体验,可谓是一举两得。
—
六、结语:从嫌弃到追捧,灵动岛的逆袭之路
从被嫌弃到被追捧,灵动岛的逆袭之路,其实也是手机设计理念的转变之路。它告诉我们,设计并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对于安卓厂商来说,灵动岛的“上岛”不仅是一种模仿,更是一种学习和进步。他们通过借鉴苹果的经验,找到了提升用户体验的新方法。
而对于我们用户来说,灵动岛的存在,或许会让我们的手机体验变得更加便捷和有趣。所以,与其一味地吐槽,不如多一些理解和包容。毕竟,科技的进步,往往就是在不断的尝试和改进中实现的。
—
写在最后:
你用过灵动岛功能吗?你觉得它好用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