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领导想出圈?别让员工转发视频,这才是真相!
标题:车企领导想出圈?别让员工转发视频,这才是真相!
—
最近,“2024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在北京举行,一汽-大众捷达品牌公关总监侯春昭的一番话引起了我的深思。他提到,车企领导如果想在社交媒体上“出圈”,千万不要第一时间组织员工转发视频。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戳中了很多企业营销的痛点。作为一个曾经在公关行业摸爬滚打过的人,我对这个话题感触颇深。
一、员工转发视频,真的有用吗?
记得有一次,我参与了一个车企的社交媒体推广项目。领导拍了一段宣传视频,要求所有员工在朋友圈转发。结果呢?数据确实好看,点赞和转发量瞬间飙升,但仔细一看,完播率低得可怜,评论区也几乎没什么互动。后来我们分析数据才发现,员工虽然转发了,但大多数只是“走过场”,点开视频看几秒就关了,甚至有些人连点都没点开。
侯春昭说得对,员工转发虽然能让数据看起来漂亮,但这种“虚假繁荣”对账号的长期发展并没有好处。系统会根据完播率、互动率等指标判断内容的质量,如果这些数据不达标,系统就会认为这条视频不值得推荐给更多人,甚至会限制它的传播范围。
二、为什么员工转发会让账号“出不了圈”?
侯春昭提到的另一个观点也让我深有共鸣:员工转发会让系统误判视频的受众群体。比如,一个车企的视频被大量员工转发后,系统可能会认为这条视频的受众主要是“销售顾问”或“工厂工人”,而不是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这样一来,系统就不会把这条视频推荐给更多潜在用户,账号自然也就“出不了圈”。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真实的案例。某车企领导拍了一段“接地气”的视频,内容是他在工厂食堂吃饭的场景。视频发布后,领导要求所有员工转发。结果,视频的受众确实集中在公司内部,外部用户的关注度却很低。后来我们调整策略,不再强制员工转发,而是通过精准投放和优质内容吸引外部用户,效果明显好了很多。
三、车企领导想出圈,到底该怎么做?
那么,车企领导如果想在社交媒体上“出圈”,到底该怎么做呢?侯春昭的建议是:先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这一点我非常认同。雷军之所以能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拍了什么视频,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名人”。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能引发关注,因为他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影响力。
对于车企领导来说,想出圈的第一步,不是急着拍视频,而是要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比如,你可以分享一些行业见解、创业经历,或者对未来汽车发展的思考。这些内容不仅能吸引业内人士的关注,还能让普通消费者感受到你的专业性和亲和力。
此外,内容的质量也非常重要。与其拍一些“硬广”式的视频,不如尝试一些更有趣、更贴近生活的内容。比如,你可以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或者和用户互动,回答他们关心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拉近与用户的距离,还能让内容更具传播性。
四、汽车行业的“内卷”现象
侯春昭还提到了汽车行业的“内卷”现象。他认为,车企之间的价格战虽然能短期抢夺市场份额,但对整个行业和消费者来说并不是好事。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
记得去年,某品牌推出了一款“低价车”,瞬间引发了市场的轰动。其他车企纷纷跟进,价格战愈演愈烈。结果呢?虽然销量短期内有所提升,但品牌形象和利润率却大幅下滑。更糟糕的是,消费者对汽车的价值认知也被扭曲了,他们开始认为“车就应该是低价的”。
这种“内卷”现象不仅损害了车企的利益,也让整个行业的创新动力减弱。车企们把大量资源投入到价格战中,却忽视了产品研发和用户体验的提升。长此以往,整个行业的竞争力都会受到影响。
五、我的感受与思考
作为一名曾经的公关从业者,我深知车企领导想“出圈”的难度。社交媒体时代,流量为王,但流量并不等于影响力。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短期的数据增长,而忽视了内容的质量和用户的真实需求,最终只会得不偿失。
侯春昭的观点让我意识到,车企领导想在社交媒体上“出圈”,不能只依赖员工的转发,而是要真正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内容的吸引力。同时,车企之间的“内卷”现象也提醒我们,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差异化竞争,而不是一味的价格战。
最后,我想说,无论是车企领导还是普通从业者,都应该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用心做内容,用心做产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用户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
—
这篇文章不仅分享了我个人的经验和感受,还结合了侯春昭的观点,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车企领导“出圈”的策略和行业“内卷”现象。希望这篇文章能引发更多人的思考和共鸣,也期待汽车行业能迎来更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