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谋自传发表会三大亮点:点评英特尔、三星,还原邀黄仁勋到台积始末

张忠谋自传发表会三大亮点:点评英特尔、三星,还原邀黄仁勋到台积始末

张忠谋,这位被誉为“晶圆代工之父”的传奇人物,近日在自传新书发表会上,不仅分享了他的人生故事,还对当前半导体产业的巨头们进行了犀利点评。这场发表会不仅吸引了众多业界人士的关注,还让普通读者对这位科技巨擘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以下是发表会上的三大亮点,带你一窥张忠谋的智慧与远见。

亮点一:点评英特尔——陷入困境的巨头,该何去何从?

张忠谋与英特尔的渊源颇深,尤其是与英特尔的两位共同创始人诺伊斯和摩尔,更是他年轻时的好友。然而,近年来英特尔的困境让他不禁感慨:“英特爾是個難題。”

张忠谋指出,英特尔的现任CEO季辛格上任时,公司就已经面临策略不明的困境。季辛格的策略似乎是想专注于晶圆代工,但张忠谋认为,英特尔更应该注重AI领域的发展。他回忆起2008年曾邀请英特尔前董事长贝瑞特担任台积电的独立董事,但贝瑞特以“未来两家公司可能会竞争”为由婉拒了邀请。张忠谋对此表示理解,但也暗示了英特尔与台积电之间的微妙关系。

对于英特尔的未来,张忠谋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他强调:“英特爾需要找到新的策略,或者新的CEO。”这番话不仅是对英特尔的警示,也是对整个半导体行业的深刻洞察。

亮点二:点评三星——技术与国家背景的双重挑战

在张忠谋的自传中,三星被他形容为“700磅的大猩猩”,是台积电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之一。然而,张忠谋对三星的评价并不乐观。

他回忆起1989年与三星前会长李健熙的会面,李健熙曾建议台湾企业与三星合作,避免在记忆体领域投入过多资源。然而,台积电最终选择了自主研发,并在1994年成立了世界先进。虽然世界先进在记忆体领域遭遇了失败,但张忠谋及时止损,将资源集中在晶圆代工上,成功挽救了公司。

张忠谋认为,三星存在技术策略上的问题,并且韩国的政治环境也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他直言:“韓國亂得很,絕對不會幫助到公司經營。”这番话不仅揭示了三星的困境,也反映了张忠谋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深刻理解。

亮点三:还原邀黄仁勋到台积的始末——一段未曾公开的往事

在自传中,张忠谋首次公开了他曾在2013年邀请英伟达CEO黄仁勋加入台积电的往事。当时,英伟达正陷入低谷,市值仅为90亿美元,而台积电的市值则是其10倍。张忠谋坦言,当时并没有“高攀”黄仁勋的意思,而是基于对黄仁勋品格、视野和专业能力的认可。

黄仁勋当时虽然表示有兴趣,但最终并未加入台积电。张忠谋解释道,黄仁勋持有英伟达7.5%的股权,如果他加入台积电,可能会引发利益冲突的疑虑。因此,黄仁勋需要出脱所有股票,而这在当时并不现实。

张忠谋还特别提到,他本人从未持有任何重要客户的公司股票,因为这会带来诸多问题。这段往事不仅展现了张忠谋的坦诚,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在企业管理上的严谨与远见。

个人感受与思考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半导体产业的观察者,我对张忠谋的这番分享深感敬佩。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有着深厚人文情怀的智者。他引用莎士比亚、海明威等文学巨匠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这种跨界思维让人耳目一新。

张忠谋对英特尔和三星的点评,不仅揭示了这两家巨头的困境,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宝贵的思考。他的远见卓识,不仅体现在对技术的深刻理解上,更体现在对行业趋势的精准把握上。

而对于黄仁勋的邀请,虽然最终未能成行,但这段往事却让我们看到了张忠谋在人才选拔上的独到眼光。他不仅看重技术能力,更看重一个人的品格和视野,这种用人之道值得每一位企业家学习。

结语

张忠谋的自传发表会,不仅是一场关于个人经历的分享,更是一场关于半导体产业的深度对话。他的点评犀利而中肯,他的故事温暖而真实。无论是对英特尔、三星的分析,还是对黄仁勋的邀请,都让我们看到了这位科技巨擘的智慧与远见。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张忠谋的故事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汲取智慧,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