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双12:为何撬不动消费者的钱包?
标题:尴尬的双12:为何撬不动消费者的钱包?
—
引言
每年的双11和618,电商平台都会掀起一场购物狂欢,消费者们也习惯了在这些大促节点上“剁手”。然而,今年的双12却显得格外安静,仿佛在无人在意的角落悄然结束。作为一个经常网购的消费者,我也感受到了这场大促的尴尬——它似乎已经无法再撬动我的钱包。
—
个人经历:双12的冷清与我的购物选择
作为一个热衷于网购的消费者,我每年都会关注双11和双12的促销活动。然而,今年的双12却让我感到有些失望。首先,双12的时间点本身就很尴尬——双11刚刚结束,大家的购物欲望已经被透支得差不多了。再加上春节临近,很多人已经开始攒钱准备年货,双12的存在感自然就弱了许多。
我记得去年双12,我还特意熬夜抢了几件心仪已久的商品,但今年我却连打开购物APP的欲望都没有。原因很简单:双12的优惠力度并不大,很多商品的价格和平时相差无几,甚至有些商品的价格还不如双11期间。再加上双11的“尾款人”经历让我心有余悸,我实在不想再经历一次熬夜抢购的疲惫。
—
感受与想法:双12为何失去了吸引力?
1. 大促周期拉长,消费者热情消退
今年的双11活动周期被拉长到了近一个月,从预热期到正式开启,再到返场活动,消费者的热情已经被多次刺激和释放。等到双12来临时,大家的购物欲望早已被消耗殆尽。就像一个已经被榨干的柠檬,再怎么挤也挤不出多少汁水了。
2. 价格战失效,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低价
过去,大促的核心逻辑是通过价格战吸引消费者,但如今,消费者已经不再盲目追求低价。随着直播电商的兴起,很多日常商品通过直播也能拿到低价,消费者不再需要等到双12才能买到便宜货。再加上拼多多的崛起,消费者对“低价”的认知已经被重新定义,双12的价格优势已经不再明显。
3. 促销活动频繁,消费者审美疲劳
除了双11和双12,电商平台几乎每个月都有大促活动,从年货节到618,再到各种节日促销,消费者已经被各种促销活动“轰炸”得审美疲劳。一年12次大促,每次持续半个月,消费者对“大促”的期待值已经被逐渐消解。
4. 直播电商的冲击,大促的低价市场被蚕食
直播电商的常态化让消费者在日常购物中也能享受到低价,很多日常需求通过直播就能解决,消费者不再需要等到大促才能买到便宜货。再加上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崛起,大促的低价市场已经被进一步蚕食。
—
多角度思考:电商平台的困境与未来
1. 价格战不再是电商竞争的最优解
过去,电商平台通过价格战吸引消费者,但随着消费者对低价的认知发生变化,价格战的效果已经大不如前。再加上拼多多的崛起,电商平台在价格战上已经很难再有突破。因此,电商平台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而不是一味地打价格战。
2. 品牌价值的回归,电商竞争的新方向
随着价格战的失效,电商平台开始将目光转向品牌价值的回归。无论是淘宝、京东还是抖音,都在努力提升品牌商家的优先级,希望通过品牌效应吸引消费者。毕竟,消费者不仅仅追求低价,更追求品质和体验。
3. 直播电商的常态化,电商生态的变革
直播电商的兴起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也改变了电商平台的竞争格局。未来,电商平台需要更好地整合直播电商资源,提升用户体验,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
结语
双12的尴尬,不仅仅是消费者的购物欲望被透支,更是电商平台在竞争中面临的困境。随着价格战的失效和直播电商的冲击,电商平台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策略。未来,电商竞争将不再局限于价格内卷,而是转向品牌价值和用户体验的提升。
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希望未来的大促能够更加注重品质和体验,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低价。毕竟,购物不仅仅是为了省钱,更是为了享受生活。
—
互动话题:今年的双12你买了什么?你觉得未来的大促应该如何改变才能吸引你?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