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树退市风波:创始人“退群”闹剧,真性情还是小心机?
标题:宝宝树退市风波:创始人“退群”闹剧,真性情还是小心机?
—
引言
最近,母婴行业的明星企业宝宝树突然陷入了退市风波,而创始人王怀南的“退群”闹剧更是让这场风波增添了几分戏剧性。作为曾经的“互联网母婴第一股”,宝宝树的退市不仅让人唏嘘,更引发了外界对创始人动机的诸多猜测。王怀南的“退群”行为,究竟是真性情的表现,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小心机?
—
宝宝树的辉煌与陨落
宝宝树曾经是母婴行业的明星企业,2018年上市时风光无限,吸引了经纬中国、好未来、复星集团等知名投资方的巨额融资。根据沙利文报告,宝宝树在2017年是中国最大、最活跃的母婴类社区平台。然而,上市后的宝宝树却未能延续辉煌,业绩开始急转直下。
从2019年开始,宝宝树连续四年亏损,累计亏损高达18亿元。2023年5月,公司股票被港交所停牌,如今更是被取消上市地位。曾经的明星企业,如今却黯然退市,不禁让人感叹市场的残酷。
—
王怀南的“退群”闹剧
就在宝宝树退市公告发布的前两天,创始人王怀南发布了一段视频,声称因为员工周末不响应工作,感到失望和绝望,于是退出了公司所有员工的群,并表示要“整顿”。这一行为迅速引发了外界的关注和猜测。
然而,王怀南随后又澄清,自己退出的并非宝宝树的员工群,而是他新创立的项目“米茶公社”的群。他表示,自己已经不参与宝宝树的日常经营管理,退群事件与宝宝树无关。
这一系列的“澄清”和“撇清关系”的操作,让人不禁怀疑:王怀南的“退群”行为,究竟是真性情的表现,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策略?
—
真性情还是小心机?
从表面上看,王怀南的“退群”行为似乎是出于对团队的不满和对公司现状的失望。然而,结合宝宝树即将退市的时间节点,这一行为更像是提前为自己“洗白”,避免退市风波对自己个人形象的负面影响。
王怀南作为宝宝树的创始人,虽然已经不参与日常经营,但他仍然持有大量公司股份,并且在多家宝宝树关联企业中担任重要职务。退市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此,他选择在退市公告前“退群”,并迅速澄清与宝宝树的关系,或许是为了在退市风波中保全自己的声誉。
这种“及时撇清关系”的行为,让人不禁怀疑:王怀南的“退群”闹剧,究竟是真性情的表现,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小心机?
—
内斗与退市的背后
宝宝树的退市并非偶然,而是公司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前CFO徐翀的离职风波,更是将公司内部的斗争推向了高潮。徐翀在被免职后,曾爆料宝宝树涉嫌虚假上市,并指控多名高管对其进行诬告陷害。这一系列的内斗,直接导致了宝宝树股票的停牌和最终的退市。
作为创始人,王怀南虽然已经淡出公司管理,但他仍然无法完全摆脱这场风波的影响。退市不仅意味着公司失去了融资渠道,也意味着股东们的投资打了水漂。对于王怀南来说,如何在退市后继续为股东创造价值,是他需要面对的难题。
—
个人经验与感受
作为一名关注母婴行业的观察者,我曾经对宝宝树寄予厚望。母婴市场是一个充满潜力的领域,而宝宝树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本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公司内部的管理问题和创始人的决策失误,最终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从王怀南的“退群”行为中,我看到了一个创始人在面对公司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作为曾经的“终生事业”,宝宝树的退市无疑是对王怀南个人声誉的巨大打击。然而,他选择在退市前“撇清关系”,或许也是为了在未来的创业道路上重新出发。
—
结语
宝宝树的退市,不仅是公司发展的一个节点,更是创始人王怀南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他的“退群”闹剧,究竟是真性情的表现,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小心机?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对于宝宝树来说,退市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如何在退市后重新找到发展的方向,如何为股东创造价值,将是公司未来需要面对的挑战。而对于王怀南来说,如何在退市风波中保全自己的声誉,如何在未来的创业道路上重新出发,也将是他需要思考的问题。
宝宝树的故事,或许还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