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万公帑花在“安安可可”命名比赛上,值不值得?
标题:70万公帑花在“安安可可”命名比赛上,值不值得?
—
最近,香港的大熊猫“安安”和“可可”的命名比赛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原本是为了庆祝这对大熊猫的到来,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文體旅局)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命名比赛,结果却让人哭笑不得——最终还是沿用了原名。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场看似热闹的比赛竟然花费了70万公帑。在政府财政赤字的情况下,这笔钱花得值不值得?公众的质疑声此起彼伏,而我作为一个普通市民,也想从个人角度谈谈我的感受和思考。
—
比赛背景:热闹背后的争议
今年9月,中央赠予香港的两只大熊猫“安安”和“可可”抵达香港,随后进入了检疫隔离期。为了庆祝它们的到来,文體旅局决定举办一场命名比赛,由海洋公园公司协办。比赛吸引了超过22,600份命名建议和3,000份绘画作品,场面一度非常热闹。
然而,12月7日的“大熊猫亮相仪式”上,比赛结果揭晓:最终还是沿用了“安安”和“可可”的原名。获奖者解释说,“安安”寓意香港未来稳定平安,“可可”则象征凡事皆有可能,希望香港未来有无限可能。听起来很美好,但问题在于,既然最终还是用了原名,那这场比赛的意义何在?
更让人不解的是,文體旅局在回应媒体时透露,这次比赛的费用高达70万港元。这笔钱包括了建立比赛专题网页、宣传活动、人手支援等各项开支。在政府财政赤字的情况下,这笔钱花得是否合理?公众的质疑声越来越大。
—
个人经历:从期待到失望
作为一个喜欢动物的普通市民,我对大熊猫的到来原本充满了期待。毕竟,大熊猫是国宝,它们的到来不仅为香港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文化符号,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自然的机会。因此,当得知要举办命名比赛时,我也曾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希望能为这对大熊猫贡献自己的一份创意。
然而,随着比赛的进行,我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比赛的规则并不透明。虽然官方公布了三大评审准则,但具体的评选标准和流程却鲜有提及。其次,比赛的宣传力度过大,甚至在一些地铁站和网络平台上投放了广告。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我不禁疑惑:既然是命名比赛,为何需要如此大规模的宣传?难道不是应该让市民自发参与吗?
最终,当比赛结果揭晓,得知还是沿用了原名时,我的心情从期待变成了失望。70万公帑,换来的只是一个“沿用原名”的结果,这让我感到有些不值。
—
感受与思考:公众参与与资源使用的平衡
从个人角度来看,我认为这场命名比赛存在几个明显的问题:
1. 比赛的意义何在?
既然最终还是用了原名,那比赛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了解公众的意见,还是为了制造一场热闹的“秀”?如果是前者,那么比赛的结果显然没有达到预期;如果是后者,那么这笔70万的开支是否过于奢侈?
2. 公众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比赛虽然吸引了超过2万份命名建议,但最终的结果却让人感到有些“走过场”。公众的参与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反而是比赛的结果引发了更多的质疑和讨论。
3. 资源使用的合理性
在政府财政赤字的情况下,70万公帑是否应该花在这样的活动上?这笔钱如果用于其他更有意义的公共项目,比如教育、医疗或环保,是否会更值得?
当然,我也理解文體旅局的初衷。举办这样的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庆祝大熊猫的到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强市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然而,如何在公众参与和资源使用之间找到平衡,是政府在举办类似活动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
未来展望:如何让活动更有意义?
尽管这次命名比赛引发了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安安”和“可可”的到来确实为香港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关注度。未来,政府在举办类似活动时,或许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 简化流程,降低成本
如果只是为了了解公众的意见,或许可以通过更简单、更经济的方式进行,比如在线投票或问卷调查,而不是花费大量公帑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比赛。
2. 增强公众参与的深度
让公众真正参与到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提交建议”的层面。比如,可以让公众参与到评选过程中,或者通过互动活动增强参与感。
3. 注重活动的实际意义
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庆祝,还是为了教育?如果是为了教育,那么是否可以通过活动向公众传递更多关于大熊猫保育的知识?
—
结语:70万公帑,值不值得?
回到最初的问题:70万公帑花在“安安可可”命名比赛上,值不值得?从个人角度来看,我认为这笔钱花得有些“冤枉”。虽然比赛的热闹场面让人印象深刻,但最终的结果却让人感到有些失望。
不过,这次争议也让我们看到了公众对政府资源使用的关注。未来,如何在公众参与和资源使用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政府在举办类似活动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希望“安安”和“可可”的到来,能为香港带来更多的欢乐和美好,也希望未来的活动能更加务实、更有意义。
—
互动话题:
你觉得70万公帑花在命名比赛上,值不值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