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越汽车崩盘背后:百度吉利两大股东的“冷漠”与30亿融资的未解之谜

标题:极越汽车崩盘背后:百度吉利两大股东的“冷漠”与30亿融资的未解之谜

引言

在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中,极越汽车曾被寄予厚望。背靠百度和吉利两大巨头,它一度被视为智能汽车领域的“明日之星”。然而,近日传出的消息却让人大跌眼镜:极越汽车陷入资金危机,30亿融资承诺未兑现,股东态度冷淡,员工社保和工资问题悬而未决。这一切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作为一名关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观察者,我将从个人经验和感受出发,带大家深入了解极越汽车的崩盘真相。

极越汽车的崛起与困境

极越汽车的诞生,源于百度和吉利两大巨头的联手。2021年,百度宣布进军汽车制造领域,吉利成为其战略合作伙伴。双方的合作项目最初命名为“集度汽车”,百度持股55%,吉利持股45%。然而,集度汽车在造车资质上遇到了不少困难,最终在2023年8月,集度汽车更名为“极越汽车”,并获得了上市销售的资质。

从集度到极越,看似是一次成功的转型,但实际上,极越汽车的命运早已埋下了隐患。一位极越内部人士透露,尽管背靠百度和吉利,但极越汽车更像是“有爸生没爸养的孩子”。两大股东对极越汽车的投入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样积极,甚至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袖手旁观”。

30亿融资的未解之谜

今年上半年,极越汽车与股东谈妥了一笔30亿的融资,原计划下半年到账。这笔资金本应是极越汽车渡过难关的关键,然而,当公司急需资金时,百度却突然“变卦”,融资款迟迟未到账。这一变故直接导致了极越汽车的资金链断裂,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对于这一说法,百度方面至今未予置评。而吉利的沉默更是让人心生疑虑。两大股东的态度,无疑给极越汽车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股东的“冷漠”与极越的无奈

极越汽车的困境,不仅仅是资金问题,更是股东态度的反映。在今年9月的极越07上市发布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虽然亲自出席,但并未上台讲话;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只是通过视频致辞。这种“走过场”的态度,让人不禁怀疑,两大股东对极越汽车究竟有多少诚意?

更令人唏嘘的是,在今年4月李彦宏与极越CEO夏一平的联合直播中,李彦宏曾开玩笑地说:“别给我亏太多钱啊。”这句话如今看来,似乎预示了极越汽车的命运。股东的“冷漠”与“算计”,让极越汽车成了一个“弃子”。

员工的困境与夏一平的挣扎

极越汽车的资金危机,直接影响了员工的切身利益。社保和工资问题成为了员工们的心头大患。极越CEO夏一平在内部会议上坦言,公司账户已被冻结,他虽然不是企业的第一责任人,但仍尽力在凌晨一点前解决北京员工的社保问题,上海员工的社保问题则将在27号前解决。

夏一平的表态,展现了他作为领导者的担当,但同时也暴露了极越汽车的无奈。股东愿意承担员工离职的赔偿,但具体的方案仍需与董事会和HR部门讨论。这种“拖字诀”让员工们倍感焦虑,也让极越汽车的未来更加扑朔迷离。

我的感受与思考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观察者,我对极越汽车的崩盘感到惋惜。新能源汽车行业本应是充满希望和机遇的领域,但极越汽车的遭遇却让人看到了资本的冷酷与现实的残酷。

百度和吉利作为极越汽车的两大股东,本应是它的坚强后盾,但他们的“冷漠”和“不作为”,直接导致了极越汽车的崩盘。这不禁让人思考:在资本的驱动下,企业的命运究竟掌握在谁的手中?是股东的利益,还是员工的福祉?

极越汽车的案例,也为其他新能源汽车企业敲响了警钟。在追求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的同时,企业必须时刻警惕资金链的脆弱性,以及股东关系的复杂性。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语

极越汽车的崩盘,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资本与梦想碰撞的悲剧。它提醒我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仅需要勇气和智慧,更需要责任与担当。希望极越汽车的员工们能够早日走出困境,也希望新能源汽车行业能够从中吸取教训,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内容:
感谢IT之家网友 西窗旧事 的线索投递!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