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解亭中的人工智慧:瑞士教堂推出 AI 耶穌「機器中的神」,引發宗教與科技熱議
告解亭中的人工智慧:瑞士教堂推出 AI 耶穌「機器中的神」,引發宗教與科技熱議
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工智慧(AI)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智能家居到自動駕駛,AI的應用無處不在。然而,當AI進入宗教領域,特別是當它化身為耶穌,出現在告解亭中時,這樣的結合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熱議。瑞士盧塞恩的聖彼得教堂最近推出了一項名為「機器中的神」(「Deus in machina」)的實驗性藝術裝置,將AI耶穌引入懺悔室,這一舉動不僅挑戰了傳統宗教的界限,也讓人們開始思考科技與信仰的未來。
個人經驗:科技與信仰的交匯點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科技發展的人,我對AI的應用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然而,當我第一次聽說AI耶穌時,心中湧起了一種複雜的情感。記得幾年前,我曾經參觀過一個虛擬實境(VR)的宗教體驗展,那時我戴上VR頭盔,彷彿置身於耶穌受難的現場,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那次的體驗讓我深刻感受到科技如何能夠增強宗教體驗,但同時也讓我思考:這樣的體驗是否能夠替代真實的信仰?
當我得知瑞士教堂推出AI耶穌時,我立刻想到了那次的VR體驗。這次的AI耶穌不僅僅是一個虛擬形象,它還能夠與人對話,回答宗教與生活的問題。這讓我感到既好奇又擔憂。好奇的是,AI耶穌能否真正理解人類的信仰需求?擔憂的是,這樣的科技介入是否會削弱宗教的本質?
感受與想法:AI耶穌的雙面性
AI耶穌的出現引發了廣泛的討論,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創新的嘗試,能夠讓更多人接觸到宗教;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對信仰的褻瀆,因為耶穌的形象不應該被機器所替代。
根據德國媒體Deutsche Welle的報導,約有三分之二的體驗者表示,他們在與AI耶穌交流後獲得了靈性體驗。一位女士表示,AI耶穌肯定了她的生活方式,並幫助她解答了如何讓其他人更好地理解上帝的問題。另一位女士則認為AI耶穌給了她很多建議,讓她感到備受關懷和安慰。然而,也有批評聲音認為回答流於表面、缺乏深度,甚至被形容為「日曆箴言式的智慧」。有人認為這只是一個噱頭,一位體驗者直言:「這絕對是個噱頭」。
這些不同的反應讓我深思:AI耶穌究竟是帶來了靈性體驗,還是只是一個噱頭?從個人角度來看,我認為AI耶穌的出現確實提供了一種新的宗教體驗方式,但它是否能夠替代真實的信仰,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為何選擇 AI 耶穌?
聖彼得教堂的神學家馬可·史密德(Marco Schmid)解釋說,他們希望透過這個實驗,讓大眾親身體驗AI,並引發對科技與宗教關係的深度思考。他也指出,AI耶穌可以24小時提供服務,彌補了牧師無法隨時在場的不足。但同時也引發了倫理討論。一些教會成員對此持反對意見,尤其天主教群體認為此舉不應利用告解亭,而部分新教成員則對使用耶穌形象表達不滿。
倫理學教授彼得·基爾希施萊格(Peter Kirchschläger)雖然認為這個項目有點過火,但也承認它提供了值得深思的議題。他提醒人們,在信仰、牧靈關懷和尋找宗教意義方面,人類仍然優於機器,應該謹慎對待。
AI耶穌實驗:教堂的反思
「Deus in machina」項目於八月啟動,為期兩個月,吸引了超過一千人參與,其中包括來自中國、越南等地的遊客。教堂方面表示,約有三分之二的參與者認為這是一次「靈性體驗」。
然而,實驗也面臨一些挑戰。史密德表示,部分教會人士對此表達了擔憂,天主教同事抗議在懺悔室使用AI,而新教同事則反對以這種方式使用宗教意象。此外,AI耶穌的回答也存在不穩定性,有時回答得很好,有時則顯得膚淺。史密德坦言,他們無法完全掌控AI的回答,因此最終決定將這個項目僅作為一個實驗。
AI與宗教的未來
儘管AI耶穌實驗暫時告一段落,但史密德認為這個想法仍有潛力,例如可以將其發展成多語言的靈性指南,解答人們的宗教問題。他指出:「人們不僅僅滿足於經文、聖禮與儀式,還希望聽到耶穌的話語,這反映了一種深層次的好奇與渴望。」
「Deus in Machina」的出現將宗教與人工智慧的交集推向新高度,雖然充滿挑戰與爭議,但其背後折射出的問題值得深思。在科技與信仰逐步交融的時代,如何在保有宗教本質的同時善用技術,或將成為未來宗教實踐的新課題。
結語:科技與信仰的平衡
AI耶穌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科技與信仰的交匯點,它既是一種創新的嘗試,也是一種對傳統的挑戰。作為一個科技愛好者,我認為科技的發展不應該取代信仰,而應該成為信仰的輔助工具。科技可以讓更多人接觸到宗教,但它無法替代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交流和信仰的深度體驗。
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讓科技與信仰和諧共存,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