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IEEE國際電子會議(IEDM)上,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發表了一款採用互補式場效電晶體(CFET)的全新標準單元結構。這種結構內含兩列CFET元件,並共用一層訊號佈線牆,主要優勢在於簡化製程並大幅減少邏輯元件和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RAM)的面積。根據imec的設計技術協同優化(DTCO)研究,與傳統的單列CFET相比,這種新架構能將標準單元高度從4軌降到3.5軌。

在2024年IEEE國際電子會議(IEDM)上,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發表了一款採用互補式場效電晶體(CFET)的全新標準單元結構。這種結構內含兩列CFET元件,並共用一層訊號佈線牆,主要優勢在於簡化製程並大幅減少邏輯元件和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RAM)的面積。根據imec的設計技術協同優化(DTCO)研究,與傳統的單列CFET相比,這種新架構能將標準單元高度從4軌降到3.5軌。

主要技術亮點:
1. 雙列CFET架構:
– 兩列CFET元件共用一層訊號佈線牆,簡化了製程並減少了邏輯元件和SRAM的面積。
– 標準單元高度從4軌降至3.5軌,進一步提升了面積效率。

2. 設計技術協同優化(DTCO):
– imec的研究顯示,每3.7個場效電晶體共用一個中間佈線牆,足以建立邏輯和SRAM單元。
– 與傳統單列CFET相比,這種設計能進一步縮短標準單元高度,並使SRAM單元的面積縮小15%。
– 與14埃米(A14)奈米片技術製成的SRAM相比,雙列CFET型的SRAM可達到超過40%的面積縮減。

3. 製程簡化:
– 雙列CFET架構通過共用中間佈線牆,簡化了中段製程的連接性,減少了形成高深寬比通道的需求,降低了製程複雜度和成本。

4. 未來技術節點的應用:
– 從7奈米技術節點開始,除了傳統的元件微縮,運用DTCO進行標準單元最佳化對於不同技術節點的微縮密度升級越來越重要。
– imec通過虛擬晶圓廠和真實試驗製程活動的結合,驗證了未來CFET晶圓廠的製程能力,確保與產業接軌的製造流程。

5. 技術展示:
– imec在IEDM上展示了這種雙列CFET架構的一個關鍵組件,即一顆功能性單片CFET,該元件具備直接連接到底部pMOS元件源極/汲極的晶背接點。
– 利用極紫外光(EUV)晶背圖形化技術,確保了晶背的功率和訊號佈線稠密,並實現了晶圓正面製成的源極/汲極與晶背接點和後續晶背金屬層的緊密疊對(精度小於3奈米)。

結論:
imec的這項創新展示了雙列CFET架構在簡化製程、提升面積效率和推進SRAM微縮方面的巨大潛力。這種架構不僅能夠在未來的7奈米技術節點中發揮重要作用,還為半導體產業的邏輯技術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通過DTCO研究和虛擬晶圓廠的驗證,imec確保了這種技術的可製造性和產業應用前景。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