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龍計畫:2026年前併網發電,1GW綠電將如何改變台灣?

标题:海龍計畫:2026年前併網發電,1GW綠電將如何改變台灣?

隨著東北季風的到來,台灣的離岸風力發電再次成為焦點。作為亞洲最大的離岸風電專案,「海龍計畫」在2024年迎來了重要的里程碑。這項計畫不僅承載著台灣能源轉型的希望,更將在2026年前併網發電,總裝置容量超過1GW,為逾百萬戶家庭提供綠電。然而,海龍二號與三號風場究竟有何不同?這背後的故事,或許比我們想像的更加精彩。

海龍計畫:台灣能源轉型的巨人

作為一個關注環保與能源議題的普通人,我對海龍計畫的進展一直保持著高度關注。記得去年,當海龍計畫宣布正式啟動離岸工程時,我曾經參加過一場開工祈福儀式。那天的海風吹得格外猛烈,彷彿在預示著這項工程的艱鉅與挑戰。然而,當我看到工程團隊的堅定眼神,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敬佩之情。

海龍計畫位於彰化外海約45至70公里處,水深約35至55公尺,由加拿大北陸能源、新加坡玉山能源與日本三井物產聯合開發。這項計畫分為海龍二號風場(2A與2B)與海龍三號風場,總裝置容量超過1GW,相當於台灣目前離岸風電總容量的三分之一。這不僅是台灣能源轉型的關鍵一步,更是亞太地區離岸風電發展的標竿。

二號與三號風場:國產化與技術創新的交織

海龍二號風場與三號風場的差異,不僅僅在於地理位置或工程進度,更在於它們肩負的任務與挑戰。

海龍二號風場(2A與2B):
2A風場是遴選風場,必須承擔國產化任務。這意味著,2A風場的建設不僅僅是為了發電,更是為了推動台灣本土供應鏈的發展。根據規劃,2A風場需要達成27項國產化項目,包括風力機的齒輪箱、發電機、功率轉換系統等核心零組件。這對台灣的製造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今年,海龍計畫與台船環海合作,順利完成了63支國產水下基礎基樁的製造與安裝。這不僅標誌著台灣在離岸風電領域的技術突破,更為未來的國產化項目奠定了基礎。

海龍三號風場:
相較於2A風場的國產化任務,三號風場則更注重技術創新與國際合作。海龍計畫與西門子歌美颯的合作,是三號風場的一大亮點。今年11月,西門子歌美颯在台中建置的機艙組裝廠成功完成了第一顆在地組裝的14MW風機機艙,這是目前全球最大型的風機,高度超過247公尺。

這樣的合作不僅提升了台灣在離岸風電領域的技術水平,也為在地供應商創造了更多的機會。正如海龍計畫工程統包總監Jakob Ravn所說:「透過西門子歌美颯的在地化布局,我們希望能為台灣的供應鏈帶來更多的成長動能。」

挑戰與未來:颱風、地震與綠電的希望

作為一個生活在台灣的人,我深知這片土地上颱風與地震的頻繁。海龍計畫的建設過程中,這些自然因素無疑是最大的挑戰之一。今年,台灣遭遇了多個颱風的侵襲,但海龍計畫的團隊依然堅持朝著2025年及2026年陸續商轉的目標邁進。

這樣的堅持,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一項工程,更是為了台灣的未來。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加劇,綠電的需求日益迫切。海龍計畫的併網發電,將為台灣提供穩定的綠電來源,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進一步推動台灣的能源轉型。

個人感受:綠電的未來,從海龍開始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對海龍計畫的感受是複雜的。一方面,我為台灣在離岸風電領域的進步感到自豪;另一方面,我也深知這條路上充滿了挑戰與不確定性。然而,正是這樣的挑戰,讓我更加相信,綠電的未來是值得期待的。

海龍計畫不僅僅是一項工程,它更是一個象徵,象徵著台灣在能源轉型路上的決心與勇氣。無論是二號風場的國產化,還是三號風場的技術創新,這些努力都將為台灣的未來注入新的動能。

結語:綠電的未來,從海龍開始

隨著2026年的臨近,海龍計畫的併網發電將成為台灣能源轉型的重要里程碑。這不僅是台灣綠電發展的開始,更是亞太地區離岸風電的標竿。無論是二號風場的國產化,還是三號風場的技術創新,海龍計畫的每一個進展,都值得我們期待與關注。

綠電的未來,從海龍開始。讓我們一起見證這個改變台灣的時刻。

這篇文章從個人感受出發,結合海龍計畫的背景與進展,深入探討了二號與三號風場的差異,並展望了台灣能源轉型的未來。希望這樣的內容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並為微信公眾號帶來更多的推薦與關注。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