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艾特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是月球上最大、最古老、最深的撞擊盆地,直徑約2,500公里,深達13公里,承載著約40億年的歷史,保存了早期月球的奧秘。最近的研究發現,這個隕石坑比先前認為的還要更大且形狀更圓,挑戰了過去對其形成機制的理解。
南極─艾特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是月球上最大、最古老、最深的撞擊盆地,直徑約2,500公里,深達13公里,承載著約40億年的歷史,保存了早期月球的奧秘。最近的研究發現,這個隕石坑比先前認為的還要更大且形狀更圓,挑戰了過去對其形成機制的理解。
多年來,科學家認為南極─艾特肯盆地是由一個太空物體以淺角度撞擊月球表面形成的,類似於打水漂的石頭。然而,根據馬里蘭大學團隊的新研究,這個撞擊物可能以更垂直的角度撞擊月球,形成了比當前認知更圓的隕石坑。
研究團隊利用NASA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RO)的高解析度數據,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來判讀南極─艾特肯盆地的複雜結構,並識別和分析了盆地周圍200多座山體。這些地質特徵被懷疑是原始撞擊的遺跡,從這些山狀特徵的分布與形狀來看,撞擊應該產生了一個更圓的隕石坑,並且大量形成行星的物質均勻地散布到月球表面。
這一發現對未來的月球探索任務具有重要意義。NASA的阿提米絲計畫(Artemis program)太空人以及其他探索月球南極地區的儀器,將有機會更仔細地研究月球深處的岩石成分,進一步釐清月球盆地的其他奇怪特徵。例如,對該區域周圍的重力測量表明,巨大隕石坑下方的密度比周圍環境高得多,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埋藏了大塊緻密的小行星。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Earth &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期刊上,為我們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線索。